要点:小麦麦芒可从潮湿空气中捕捉微小雾滴作为水分供给。这种高效的雾水收集能力主要是源于表面的锥形脊柱、梯度凹槽、方向性刺集成的分级微纳系统。通过对结构特征的分析,借助PμSL打印技术的高精度性、自由性对结构进行拆解、重新整合,并根据结构的演变过程优化构建模型,编程调控制备了不同结构形式的仿生系统,包括仿生脊柱系统(A-spine)、仿生凹槽系统(A-grooves)、仿生麦芒系统体系(A-awn-2、A-awn-3、A-awn-4)。
图3 不同结构形式仿生麦芒的雾水收集过程。a-e. 仿生脊柱(Ⅰ)、仿生凹槽(Ⅱ)、仿生麦芒体系(Ⅲ、Ⅳ、Ⅴ)在水雾环境下逆重力的雾滴捕捉输运过程。
图4 仿生麦芒的水雾收集作用机理。a-c. 仿生脊柱(Ⅰ)、仿生凹槽(Ⅱ)、仿生麦芒体系(Ⅲ、Ⅳ、Ⅴ)逆重力下的雾滴运输距离、速度、体积的统计曲线图。d-f. 仿生脊柱、仿生凹槽、仿生麦芒体系的雾水收集机理分析。
要点:通过在水雾环境下观察,在仿生脊柱与仿生凹槽结构表面,雾滴以大液滴的形式进行定向地输运——滴状传输。但在仿生麦芒系统体系表面,无明显大液滴出现,相反雾滴是以一层薄水膜进行定向输运——膜状传输。液体传输模式的转变主要是受表面微结构所影响。脊柱与凹槽单级仿生结构系统,难以实现对雾滴快速高效的捕捉,无法在表面形成连续稳定的液体薄膜,所捕捉液滴易受周围液滴的吸引合并成大液滴进行传输。当其体积增大到某数值时,结构所产生的拉布拉斯力无法继续驱动液滴运动,最终钉扎在表面。而仿生麦芒分级系统体系,由于表面附加了众多的微型刺状取向收集器,增强了雾滴捕捉能力,实现快速的润湿过程,在表面形成连续稳定的液体薄膜。且与表面其他微滴合并凝结相比,微滴在水膜表面滑动的所需时间更短,因此更倾向于沿水膜表面运动,使得传输速度和收集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膜状传输的速度要比滴状传输高40倍,可实现3.5 mm/s的传输速度和 5.9 g /cm2·h的收集效率。
该工作以 “Programmable 3D printed wheatawn-like system for high-performance fogdropcollection” 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四川省科技厅等基金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