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加持,3D打印为中国智能制造按下快进键

车界007
关注

2020年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将是加速转型之年。

一方面,全球经济底下压力加大,我国出口减少,低成本劳动力红利消失,制造业企业利润下滑;另一方面,新冠疫情让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市场需求下降,全球供应链包括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也是一个契机,迫使我们反思,在全球供应链紧密捆绑和协作的今天,制造业如何规避系统性风险,在保证供应链稳定灵活的基础上加强敏捷度和韧性,以应对“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以及如何在后疫情的经济新常态下危中求机,布局内生增长力,提升产业附加值。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速

2015年起,国务院和各部委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推动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培育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型升级。

但在疫情发生之前,制造企业普遍对生产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认知不够深刻,理解过于简单。这其中,3D打印的优势尚未被充分挖掘,其主要角色还处于如何适应、配合、补充传统制造集中生产、统一装配的作业流程。

“传统”依然主导,成本和效益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

疫情爆发后,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及防护物资出现严重短缺,全球各国的供应链也受到严重影响,从电子设备、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商到消费品等各个行业。疫情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制造业企业开始重新审视数字化转型进程和供应链创新,希望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柔性+韧性供应链。

好的一面是,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提出了“新基建”作为新的重点投资发展方向,并联合其他部委陆续出台落实细则。这为中国传统制造快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以及3D打印技术在其中的深度应用奠定了政策基础。

3D打印智慧解决方案

3D打印代表的数字制造技术被视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3D打印与传统制造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应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

在过往,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制造企业有如下一些特点,比如,前期投资额大,以产定销,无法及时根据市场反馈进行调整,也难以针对不同消费者需求实现定制化生产;生产流程繁琐,且为集中式生产,导致一旦系统性风险降临,将在整条供应链中迅速传导。此外,传统生产方式还面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3D打印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制造业的这些短板,推动制造企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制造转型。

随着国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升,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逐年递增。3D打印基于数字模型,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和定制产品,不仅能实现柔性生产,促进制造企业由传统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还能够大大缩短产品改进周期,降低优化成本。毕竟,修改电子图纸比重新开模,甚至修改整条生产线简单得多。

与此同时,3D打印还能够极大精简供应链和生产流程。让我们畅想一下:在不久的将来,不论消费者还是企业,都能通过各类智能终端设备制作或修改产品设计,方案提交后,位于云端的大脑将与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3D打印平台乃至单独设备连接,双方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自动化报价、比价、评估,然后进入分包、模块化生产环节。这种分布式供应链降低了仓储和物流成本,让生产更贴近终端市场,增强了供应链韧性。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