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3D打印产业发展深度解析

南极熊3D打印网 中字

技术应用:本地应用需求发展受限。一是本地应用需求对本地企业封闭。2016年,全四川通过省外企业加工服务、设备购买金额就达到约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重点应用领域,成飞发动机、5719厂等大企业技术要求高,相应订单基本不考虑成都企业,而是通过自我服务或省外采购来完成。二是应用发展的“土壤”比较贫瘠。一方面大企业尤其是航空航天企业虽然先后设立了研发机构并购置了一定数量的增材制造设备,但由于缺乏系统资源,实际应用成果还不明显,设备使用率极低。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力有限难以负担购置和维护费用,因此增材制造设备保有量低,增材制造应用缺乏硬件支撑。

创新生态:创新的关键要素严重缺失。一是顶层设计支持力度不够。北京、陕西发布了增材制造专项规划,广州启动了增材制造重大科技项目,广州荔湾区出台了资金扶持细则。相比之下,成都对增材制造的态度体现不够明确,且缺乏扶持方向和操作细则。二是公共服务平台缺乏。成都增材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尚未成型,产学研内部存在壁垒,产业本身和行业应用之间也互动不足,整个增材制造行业没有从整体上形成合力。三是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具体应用中,懂生产懂操作的一线人才严重匮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增材制造的应用推广,制约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成都加快发展增材制造产业建议

研发及专利:多维支持技术创新,培养核心竞争力。一是提高研发积极性。支持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积极申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出台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引导高校院所和企业都积极参与技术研发。二是增强优质人才资源供给。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增加技术领军人才、团队数量。三是优先发展材料和应用两个产业链环节。材料方面,充分利用成都具备自主研发热门原材料能力的优势,依托四川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发展有机材料和生物材料;重点依托攀钢钒钛研究院,发展钒钛金属粉末材料,打破国外封锁。应用方面,一方面积极发展增材制造软件设计和方案设计,另一方面紧抓航空航天和生物医药两大重点领域,以大订单为主导,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应用开发研究。

产业发展: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刺激产业链形成。一是支持彭州建设中国3D航空小镇。依托彭州丽春镇航空动力产业功能区,建立增材制造技术专业园区及孵化器。以航空航天制造大订单为牵引,吸引增材制造材料、设备和工业应用企业向彭州汇聚,打造贯通增材制造设计、加工、制造、售后的一站式服务园区。二是支持环川大知识经济圈拓展增材制造业务。大力推进四川大学相关研究成果就地转化,打造小试基地,鼓励相关科研团队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文化创意等领域展开面向市场的创新创造,筹划在蓉增材制造项目路演展示平台,把环川大知识经济圈打造成富有活力的成都增材制造创新创业高地。三是支持各地区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鼓励环交大智慧城、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园等加强增材制造材料的研制工作。鼓励电子科大“一校一带”和成都高新区南区等加快增材制造软件开发和运营。鼓励淮州新城智能制造产业园、简州新城现代装备产业园等加强增材制造在园区产业中的应用。鼓励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功能区积极发展增材制造科普体验、文创娱乐、总部经济等新业态。

技术应用: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充分盘活潜在市场。一是充分发挥增材制造对重点产业的“赋能”作用。成都的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本身产值大、生产优化空间大,一旦成功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在前期其节省成本可能超过增材制造产业本身规模。近期可规划实施一批增材制造重大应用示范项目,来带动本地增材制造技术和企业发展进步。二是加快健全本地增材制造企业体系。解开大企业“自我封闭”式发展局面,充分发动本地大企业,重点对接成飞工业集团、5719厂等航空航天企业,使大企业成为增材制造发展的“发动机”。着力培育壮大本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设备购置、应用研发、制造转型、人才引进、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三是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瞄准3D Systems等工业级增材制造国际巨头和先临三维、银禧科技、光韵达等国内领军企业进行招商,重点引进研发中心和西南地区销售服务中心等业务内容,带动本地产业规模迅速做大。

创新生态:完善创新生态,推进服务载体建设。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把培育和发展增材制造技术和产业作为推进成都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实施智能制造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制定出台顶层文件和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传递明确的支持态度,为各方提供“定心丸”;积极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从方向和操作两个层面推动增材制造进入良性发展的正轨。二是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四川省增材制造技术协会、成都增材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都增材制造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加快推进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成都中小企业财力有限的特点,着重发展高校团队对接、闲置设备共享和职业人才对口培训等服务,鼓励平台机构整合配置技术、人才、设备、资质、资金等资源,改变“小而散”和“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抱团发展,实现产业壮大。

作者:四川(成都)两院院士咨询服务中心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